有「志」一同 齊心造磚
這個暑假,因為有一梯梯的志工來訪,使得孩子的書屋很不一樣。
經由以立國際服務的號召,總計有268名志工,分13梯次,來到書屋協助1+1建屋專案中的土磚製作。這群志工來自四面八方,還有返鄉的遊子;有人來圓夢,有人尋覓另一種可能,手腳沾染泥土,更從接觸書屋,重新認識自己。
頂著東台灣的豔陽,多數志工少有機會領受這等熱情高溫的洗禮,也有不少人是首次來到台東。來到書屋,認識這個陪伴孩子們的大家庭,還能親身參與造土磚的活動,所有人的滴滴汗水似乎揮灑得更加豪爽。
什麼樣的人,會願意撥出時間,舟車勞頓來到台東?還願意花費三天時間,在僅有簡單遮蔽的“工寮”,耐著溼熱的氣溫,長時間彎腰蹲坐著做工。
在如此「自討苦吃」的付出經驗中,他們想得到什麼?
頂著俐落短髮的佳聞,在台南的醫院擔任急診室護士,學生時期,便關注以立國際服務志工服務,不過礙於經費,遲遲僅止於“關注者”。畢業後,她開始工作,有足夠的經濟能力,卻因為醫院繁忙的工作,無法安排長時間的假期。直到今年三月,以立號召志工到台東做土磚,對佳聞來說,簡直是圓夢的機會,便與好友相約報名參加志工團。
為他人付出,身體勞苦,怎麼能稱為是夢呢?但這確實是佳聞從學生時代就發願的正經事。
「來到書屋,認識一群為孩子無私付出、不求回報的陪伴者,出乎我原先的想像。做土磚是很辛苦,但是身體辛苦,心靈卻很滿足。來這裡,沒看電視,不用手機,時間都花在做事,感覺很充實,有機會我還想再來。」
平日急診室裡的白衣天使,佳聞此時雙手染著泥土,眼睛異發閃亮。她說,台東沒有城市的便利,卻有著單純的美好。
個子嬌小,皮膚白皙的佩君,還是台大商學院的研究生,已經參加過兩次以立國際服務舉辦,到柬埔寨建屋蓋廁所的志工活動。她一邊接受著訪問,一邊壓磚的雙手並沒停下來,是做事做得很猛的志工。「想到自己做的磚,以後可以搭成書屋的房子,就覺得很有意義」。
佩君說,從物質條件相較,柬埔寨的貧瘠與落後,會給人較大的震撼。「之前去柬埔寨,剛開始很後悔,因為衛生條件很差,不過,邊做邊得到成就感,就會想再去做志工」。
佩君的父母對寶貝女兒花錢為人做苦工並未反對,就只怕她太逞強。她則因為曾到國外服務過,這次便想為自己的土地也做點事。佩君是主流教育下的高材生,來到書屋對偏鄉孩子的處境有另一番的認識;她說,「書屋用15年的時間去看待一個孩子,不只是做課後輔導,有別於一般的社服機構。我覺得傳播很重要,要讓更多人知道書屋做的事。」
家住高雄的逸民是職業軍人,服役的第一個單位在花蓮,之前就知道書屋做的事。工作之餘,他在新北市林口與友人租了150坪的農地,實驗自然農法,因參加志工說明會時,得知書屋在發展一屋一田的計劃,覺得土磚和自然農法的精神其實一致,便決定要親身參與造土磚。
他說,看到年紀較輕的志工,仿佛再見學生時期的自己,大家都藉著志工服務尋找自己。對逸民來說,能和書屋農業組的夥伴交流耕作知識與經驗,則是另一番收獲。「書屋的孩子們都很成熟,因為他們對於所學事物,並不預設門檻,而是做中學,擁有實做的生命力。」
從念大學就離開家鄉台東,畢業後在高雄工作了兩年,目前擔任職能治療師的孫瑋,是醞釀返鄉的遊子。「爸爸在我要上大學的時候就告訴我,希望你以後可以回到台東,為家鄉做事。」孫瑋說,離家10年,正在思考如何回饋故里,也在尋找方向。
孫瑋學生時期就知道書屋,此次參加志工團則是透過朋友的臉書得知訊息。在與書屋夥伴交流的同時,他發現事在人為「只要有心,就可以做」。家住大武的孫瑋說,自己的返鄉計劃是繼續從事職能治療的本業,工作以外的時間,則希望可以做些政府專案的到宅照護服務。
(文/鄭育容)
#志工服務 女力更勝一籌
這次參加暑期志工團的成員,多數為20歲上下的大學生,還有不少是同學朋友揪團報名。另有部分為20~55歲的社會人士。有趣的是,根據以立國際服務的統計,參加服務的志工,呈現女性比男性多的現象,此次台東建屋計劃,女性志工佔7成,男性3成;海外團,女性佔比有6成,男性4成。
不少參與造磚的志工,以前也參加過以立國際服務的海外志工團,可說是以做志工為樂的老隊員。